現象學作為思考基礎
昨天聽同學present台灣的都市發展跟全球化社會理論的關係,當我們運用文化地理學approach去思考都市發展的時候,相信現象學的理論是幾有用的。
什麼是現象學?
胡塞爾視現象學為「描述的心理學」或回歸回「事物自身」(Back to the things itself),其出發點是為了譴責科學。他指出「我」並不是那些構成身體或「心理」的種種因果力量交錯下的產物。「我」無法把自己看成只是世界的小碎渣 子,只是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我對世界的所有知識,甚至是我的科學知識,都是透過我自己的特定觀點得來,或經由對世界的某些體驗而獲得,不 然的話,科學符號將毫無意義。如果依據科學的觀點,我的存在只是世界微不足道的一撮枝節碎屑,這些觀點其實是自欺欺人,因為,它們將另一種觀點視為理所當 然而不自覺,他指這是「意識」的觀點。用這種方法去思考地理學,就知道我們先在地景中瞭到森林、草原和河流是什麼,地理學才會有具體意義。
現象學作為文化地理學的思考基礎
除非我在理解事物的活動中首先經驗到自我的存在,否則我不能理解任何事物的存在。其實現象學就是是重整人的基礎經驗,作為批評人對社會、都市與日常生活的 認識框限或限制於科學之內,從而排拆科學結構(Structure)以外的可能性。昨天我們讀的文章,吳鄭重在的開首的abstract就經已說清楚他要 從日常生活地理學的角度出發,尋找全球化資本主義理論之下發展出來的都市發展理論(但要注意,吳鄭重在這點上絕對沒有說清楚他要批評的是那一種全球資本主 義都市理論,但我要強調搞清楚這些理論是非常重要的),從而為改善民生為目標,探索與思考另一種都市理論。
我相信以現象學的方法去開展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此介紹大家一本書《台灣現象學 —性、身體、現象學》(1997),這本書是一個叫「梅洛龐蒂讀書會」出版的,我讀過幾個chapter,內容很豐富,理論部份也很簡單清楚,強烈推介﹗
相關資源:
1 Comments:
究竟你想說甚麼?我除了看到你介紹了一些胡塞爾的現象學觀點外,我看不到你想說甚麼。
如果你要從現象學角度回應吳鄭重,你需要深入文章內的部份去討論,你僅僅指出他沒有說清回應甚麼全球化理論,並不是甚麼現象學的觀點。
"從而排拆"應為"排斥"。
不妨看一下段義孚的"Space and place".
Post a Comment
<< Home